慕课《岭南传统花艺之美》以多样的视角,展现花艺与生活美学的深厚结合,挖掘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生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申报制作的慕课《岭南传统花艺之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立项为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补助项目。
本项目邀请岭南传统花艺师赵凤英对岭南传统插花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技艺、节庆时令、花材运用等方面系统性地制定课程,重点讲授和演示岭南民俗插花、节庆时令插花的组合运用。
邀请广府民俗专家饶原生评述岭南传统花艺的发展历程、美学内涵、民俗内涵等,并打造“二十四番花信风”特色小讲堂,结合二十四节气介绍迎风而来的二十四种花卉,把花艺与岭南民俗、历史文化等相融合,解读花艺背后的人文故事。
慕课《中国说书的广府演绎——粤语讲古的前世今生》是2021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课程系统梳理呈现非遗项目粤语讲古的知识脉络。
粤语讲古是粤语说书的俗称,粤语说书也被称为粤语评书,是指一种用粤语编创、讲演、评说故事的一种传统曲艺,形成并传承于广大粤语方言区。粤语讲古以历史演义、武侠短打、神话传说、古代公案、才子佳人、地方掌故等故事为内容,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
其表现形式为说书人一人面对观众讲演故事,使用的是自成一套的发腔、语言节奏、做手、说话用语方式,配上醒木、折扇作为道具。粤语讲古的核心技艺为“撰”、“说”、“演”、“评”四门基本功,说书人以此完成话本创作和作品讲演。
此次慕课特别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对粤语讲古的发展历程、特色特点、艺术手法、表现形式、传统技艺、艺术赏析、话本创作等方面系统地制定课程对“粤语讲古”这一富有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
通草画慕课《绘中国古今故事——通草画的传承与创新》课程有八个单元共20节课,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昕带大家从原理赏析和实践绘制出发逐步了解、认识通草画的材质特点、通草画产生及发展历程、艺术特色、艺术风格、题材种类、画师代表作赏析以及创新技艺等内容。
通草画亦称外销通草水彩画、蓪纸画,是指中国画家采用中西绘画原理和技巧结合方式,在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树心剖切而成的“纸”片上绘制反映中国本土风情的水彩画,是诞生在广州本土的中国外销画,被誉为“具浓浓广味的广州明信片”,被称为“羊城奇画”。
它兴起于18-19世纪,当时在西方风靡一时,通草画因其独特的用材、精妙的笔法、充满浓郁的岭南色彩和高超的写实性,成为广州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它的绘画技法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是中西艺术交流的结晶。
外销通草水彩画题材十分广泛,不但是反映广州口岸社会风情的珍贵图像资料,也极大地补充了中国传统的官修史书和文人笔记的文献记载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